前不久在北京看了《千钧。一发》(这个名挺古怪的,我倒是更倾向于它的英文名,老鱼――主人公的名字)。身后坐了好几排人民警察,字幕显示制片有黑龙江公安厅参与,很显然,这是一部有明确宣传诉求的主旋律电影。
但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我看到了一部面貌完全不同的主旋律影片。
近年主旋律影片逐渐与时俱进,开始尝试变身,将宣传诉求更多地转化为普遍人性,使宣传意图融解在更为感人的影像中,而不至于沦为以前不少同类影片的空洞无当。比较成功的例子自然是《云水谣》,我去年在博客里以“主旋律找到了新拍法”为题提到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呼吁两岸统一的宣传电影,它更多地去描述几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大众偶像明星充任主演,影像风格像时下流行的“大片”(《英雄》、《无极》)一般漂亮光滑。这种策略显然最终达到了官方所推许的“叫座(市场反应较佳)又叫好(政府奖的表彰)”标准,成功不言而喻。
主旋律影片之于一些创作者而言是需要戴着镣铐跳舞,舞姿不免笨拙,而就《云水谣》所显出的方向看,原来更可以把这些哗啦哗啦做响的玩意儿当成主旋律的项链,从而跳出既可哗众又能取宠的和谐舞步。这是主旋律电影在新时期的创作新动向。
而《千钧。一发》却并非如此。电影讲述一个民警在居民区排除11颗炸弹的故事。高群书有意识地借鉴类型片的创作技巧来编织炸弹如何被排除的整个过程,使整部影片颇为扣人心弦。
不过让我觉得它面貌不同于主旋律影片的当然不是这个,而是电影刻意地保护了现实主义的态度。我并不是指电影基本采用非职业演员,让真正的警察来演剧中人。通常我们见到的情况是,宣传的要求往往会伤害真实的诉求。而在《千钧。一发》里,主人公跟我们一样在为生活焦虑,他跟普通人有着一样的情感,他爱惜自己的生命,爱他的妻子和儿子。最让我意外地是,这里没有主旋律电影里通常具备的光滑表皮,故事发生在现代中型城市,但镜头却始终对着破落的院落。房地产富豪雄踞财富榜的中国,高楼大厦遮挡了太多真相,时下多少时髦的电影都只顾直着脖子仰望上流社会,一部主旋律影片却降低身板,实在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结尾,排雷英雄一家在病床边,电视里播放着11颗炸弹的制造者被抓获的新闻,两名工人为了索要欠薪出此下策用来威胁老板。新闻很执着地在画外播放,一直持续到字幕升起,还在继续。我把它理解为创作者的某种执着,他没有让宣传成为自己的束缚,也不屑于以此作为美丽的配饰。导演在这部电影里,仍然传递着他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以及他对世道的质疑。
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据说现在这类影片已经改名为主流电影。从主旋律到主流,当然不应该只是名词的改动。它应该包含了其精神内核的革命,即放弃宣传与灌输,而是用普世的公平、正义、人道、人性的价值观来创作电影,去感染人心。都说历史新起点,主旋律影片也该拥有一个新的起点,《千钧。一发》或可成为这个起点。
评论